第24章 天下太平,则小官多,大官少-《李自成的明末游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….

    本章未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

    人的精力是有限,像宋应星这种百科全才毕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。正如传统科,四书五经中的「五经,学子们也只钻研一门。大顺的科举不过是分类更多而已。比如文学、历史、数学、农业、乐律等等。

    随着知识体系越来越复,分科学习是必然会出现的。将来很难再有全科型人才。

    宋应星听着解释不断点,他在编写《天工开物》中深有感触。

    李自成说道:「正如李时,本是医学方面顶尖人,你非要强迫他去学四书五,这就本末倒置了。我大顺的为政举措,人尽其,各展所长。」

    「大统领所言甚,科举正应该如此方可选拔不同的人才。」

    宋应星回想过去几十年的科举之,不禁感慨万千。八股文让多少青年才俊蹉跎了一辈子。

    大明的科举三年一,大顺的科举每年一考。而且就算你不在学校学,只要自认具备相关知,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获得相应功名。

    科举制始于,完善于,盛于宋。它确立之,从隋朝到宋,一直是一年一考。可是到了北宋宋英宗时,宋英宗将一年一考改成了三年一考。

    首要的原,是宋英宗时代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官员了。考出来的人员太多的话没地方安插。

    再一,朝廷乃至衙门组织管理能力跟不,难以应付一年一度的大型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比如明朝成化至嘉靖这段时,全国有生员25万至35万,后来最多时有50万人参加考试。

    而且考举人的乡试在省里,古代交通不发,基本凭双脚走,所以需要提前几个月就上路。会试在京城,也需要提前几个月上路。

    对考生来,赶考途中非常辛,风雨兼,疾病侵,各种艰难苦痛够你受的。另,科举赶考花费巨,像贾雨村那样行至中途盘缠用尽的人多得是。

    所,一般的考生也忍受不了一年一考的折,三年一考倒是可以。

    但是从另一方面,对于考生那样可太浪费时间了。耽误了多少大好年华。

    对于大顺来,正是用人之,来多少秀才、举人都能消化掉。李自成不会嫌人多。

    至于赶考路,大顺的秀才们只需要去本府参加考试就行,几天的路程而已。

    如果是经济好的,设立了高,那就只在本地考试都行。考举人也同,免去了奔波之,所以每年考一次也不算负担。顶多到了京城入大学之前再加试一回防止地方作弊。

    李自成道:「观大明科,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中了进,他们的才华自然不用怀疑。可他们对地方事务能有多少了解?如何能做好地方官?还不是任由胥吏摆布?好一些的也不过是劝勉百姓安于农,再修条水渠万事大吉。」

    ….

    本章未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

    宋应星叹道:「是,腐儒实在见多了。要说科举还有《四书五经》供学,如何做官却没有任何参,就那么把人派出去了。很多知县对庶务一窍不,如何做得好父母官?」

    李自成又介绍,大顺治,衙门人员全部公开招,只要有秀才身份就可以参与选拔。当,若想升,肯定是功名越高机会越大。

    而,知县是总管一县之,让他去审案不合适。也不能让一个学历史的去指导农业上的事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